“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

作者: 佚名   审核人: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7-11-02

颂党恩、感党情、跟党走,喜迎十九大”主题征文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

盐城工学院离休干部赵道骅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这是孔子的办学方针,亦即教育方针。它的意思是:“对任何人都可以教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等区别”。这个方针,不仅对当时殷周统治阶级只为贵族办学的方针是一个重大改革,而且为以后的历朝历代办学指明了方向。在新中国,办好教育不仅做到了“有教无类”,而且把“有教无类”上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普及教育、立德树人,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我的体会是:

第一、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使人民生活安乐,是孔子办学方针的出发点

孔子是春秋后期的鲁国人。当时,周天子名存实亡,众多的储侯储君,在各国贵族的把持下,你争我夺,出现了不少“无道之邦”。社会“礼崩乐坏,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希望改变这种情况,“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局部的修改或改良”。他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大同之世,指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无论从改变“礼崩乐坏”实行“礼乐政治”来看,还是实现“大同之世”的远大目标来看,都要培养大批的治国理政的人才。而当时能读书求学的人只是贵族子弟。孔子认为,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必须“有教无类”。就是说,必须提高全社会的有识之士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才能改变社会贫穷、不均的现象。因此,他用毕生的精力进行私人办学,打破了贵族统治阶级封闭办学的局面。这是中华教育史上的首次重大革命。“有教无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普及教育”。只有教育普及了,才能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和我们提出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相似、相近。也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脑中固有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几千年人类美好的愿望、十分甜蜜的梦想。

第二、孔子不仅提出正确的办学方针,而且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孔子为了实现“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做到:“那些自行带着薄礼(一块干肉)来向我求教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他的知名弟子,除了孟懿子、南官敬叔来自贵族外,绝大部分来自贫穷人家及少数自由民。得意门生中颜渊是住在陋巷的贫苦子弟;曾参,母亲以纺织为业,自己曾种地耘瓜;子路,穷的主食草籽,为亲负米……至于比较富裕的子贡,也不过是个“自由民”的商人。《史记》记载:孔子用五十年的时间,教诲了三千弟子,其中精通六艺者72人,人称72贤人;最有成就的十个弟子,被称“孔门十哲”。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形成儒家学派,很多人成为诸侯国高官栋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由春秋进入战国,由战国进入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孔子不仅有正确的办学方针,而且在教学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全面的教学方法。一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的“仁”,即爱人,对人尊重,有同情心。他把仁用于政治领域就是“仁政”学说。他提出“节用以爱仁,使民以时”;他反对单纯用刑罚压制老百姓,提出“为政以德”,要用道德教育老百姓,他要求当政者注意:“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就是说要认真考虑很多人都反对或者都赞成的人和事;他告诫当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简洁明白的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求官吏要正派。他说:“国家政治清明,就当官拿俸禄;如果政治不清明,再当官拿俸禄,就是耻辱”。十分明显,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听民声,得民心,要尊重人,爱护人,才能治国平天下。二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明确的提出“学是为了用,是为了造就创新治国的人才”。他反对“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不良倾向。他说:“我教给你一个方面的知识,必须推理出其他方面的知识。”三是必须有勤学苦练、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要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是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必须学习别人的长处,从一言一行做起。他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他提出九思:“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清楚,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做事要考虑是否严肃认真;要发怒,考虑有什么后果;看上可以得到的东西,要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这些,都得到他弟子的赞同,并身体力行。因为他们多数来自民间,老师处处为民着想,学生当然乐于接受。我要强调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说明他的主张。这些国君,有的应付,有的反对,有的甚至迫害他。“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晚年儿子、爱徒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但他仍然“发愤记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他的伟大之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历代王朝,接受孔子的办学方针,实行科举制度选才

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以后各个王朝所接受。因为统治者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有各类创新人才。科举制度就成为选才的重要渠道。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苦读,参加乡试,府试、殿试,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为各级政权所录用。殿试常由最高领导人—皇帝主考,可见其重视程度。这项制度在隋唐时代已经成熟,盛唐时代,中国成为物产丰富、科技发达的强国。宋朝虽然软弱,但人才的数量超过唐朝。唐朝的李白、杜甫,史称“诗圣”;唐宋八大家的学问,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古之各种学派的言论、主张,不少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直到清康熙王朝末年,清朝仍是世界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大帝国。

第四,办好社会主义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清朝乾隆王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使中国人民遭受长达百余年的极大苦难,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教育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有:其一,解放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各级政府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班、辅导班。举办各种类型的小学、中学业余学校。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发布命令:在军队进行文化教育。指出:部队文化教育,必须是速成的、联系实际的,但又是正规的。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颁布命令,从1951年起军队文化教育训练时间占军队总训练时间的50%,要在一年内扫除文盲,官兵文化程度起码达到小学毕业,完成这项任务,文化教育时间占15%。与此同时军队各军兵种举办多所速成中学、军事高校,如航校、海军学校;成立军事学院、国防大学等,因为我们要建立强大的空军、强大的海军,不提高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无法走“科技兴军”之路。其二,颁布义务教育法。法律规定:每个公民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近几年又规定,免收学费和书籍费等。其三,欢迎海外专家、学者回国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大批专家回国创业,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经济并不富裕,但卫星上了天,“两弹”成功爆破。这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不朽功勋。其四、恢复高考后,每年有数百万计的高中毕业生考进大学学习;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其中,女性占了很大的比例。孔子三千弟子中,没听说有女性,科举制度也没有女性参加;民国期间各类学校女性甚少。可见,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之广,是史无前例的。其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进入新阶段,必须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中众多的创业人才。当前我国教育应主要解决:一是使用9000多万农村子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教育扶贫”乃当务之急;二是高校必须造就“创新人才”,力争办成世界一流,“立德树人”是高校紧迫的长期的艰巨任务。三是要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

 

盐城工学院赵道骅   15380552533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17  邮政地址:江苏省盐城工学院希望大道校区 邮政编码:224051 电话:0515-8816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