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离退休干部首批“最美”系列推荐人事迹介绍

作者: 佚名   审核人: 周晓琴   文章来源: 离退处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0-05-26

首批“最美”系列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记盐城工学院“最美老干部”候选人宋强

不忘初心的“老骆驼”

宋强,盐城工学院离休干部,校关工委委员、离休党支部书记、新四军老战士。

1946年入党,92岁的宋强老人,思维清晰,记忆力强,且腰杆挺直,讲起话声音洪亮,他强健的身体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吃太多的苦磨炼造就而成。他的右手臂刺下的“中共N4A”字样,是1948年7月11日华东野战军八旅攻打涟水县城时,作为机枪手的宋强参加攻城敢死队,抱着必死的决心以便牺牲后收尸查证,排长在他的手臂上刻下的。宋老参加过盐南阻击战、涟水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几十次,许多同他一起参军的战友牺牲了,而他成了战争的幸存者。经过炮火的考验,他在部队担任过排长、连长,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时刻告诫自己是一个战争幸存者,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必须忠诚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1980年调至盐城工学院担任保卫处副处长,由于他忠于职守、工作突出,1982年被学校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8年宋老离休后,仍然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想自己是党培养了几十年的老同志,人虽然离休了,但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应该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淡化,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不能改变。于是,他主动地向组织表示了自己的心愿:在有生之年,要为社会和学校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宋老说到做到,从1988年离休后到现在, 3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学校离休党支部书记和校关工委委员,为学校事业发展献计献策,为培育下一代呕心沥血。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他已为学校的大学生作革命传统教育和特别党课200多场,为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区中小学师生以及社会上单位职工作传统教育100多场次,做到随请随到,不要报酬,全作义务之讲。近10年来,他接待过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达50多次,为青年学生讲战斗故事,教育他们不能忘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实现祖国强盛民族振兴而勤奋读书。宋老的肺腑之言,大学生们受益匪浅。事后,有不少学生还给宋老寄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在校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怎样,一直是宋老所关注的心上事。一度时期,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有些学生学习不那么勤奋,满足于“60分万岁”,也有学生科目考试不及格亮起了“红灯”。宋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与各院系党团组织联系,热情地关爱这些学生,与学生座谈、交心,以自己在旧社会读不起书,现在缺乏文化的亲身经历去教育引导青年人,苦口婆心、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不少学习成绩差经过他教育引导过的学生,此后改变了学习态度,经过拼搏,其中还有人考取了研究生。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在校生活得怎么样同样牵挂着宋老的心。2017年5月,宋老捐款3000元,资助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三名女学生,每人1000元,他说,帮助一个学生完成学业,就是帮助一个家庭脱困,我只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三名学生圆求学之梦,这也算是我这个老党员、老同志对社会所作的一点贡献。

宋老离休后,除了做好离休党总支部和关工委工作,总是想在晚年还能为社会公共事业作些贡献。他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分忧解愁,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他向组织上交了500元的特别党费;2009年3月,他看到校团委发布的《为助建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募捐倡议书》后,作为盐南战役的亲历者,毫不犹豫地到校团委办公室为建五条岭烈士陵园捐款600元。他说,建烈士陵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年轻人不能忘记历史,一定要铭记革命先烈的伟大功绩,学习继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

宋强老人也是被人们认为爱管闲事的人,而他认为,只要是事关党和人民的事业,对社会、对人民有好处,这个闲事我还得管。刚离休的那几年,他被市有关部门聘请担任了市场义务监督员,在市区人民路菜场、通榆北村菜场,经常看到他佩戴“物价监督”胸章,手持公平秤在菜场转来转去,买菜的居民看到他都高兴地说:“有宋老在菜场,我们买菜就放心了。”宋老的绝招是“侦察”能力特别强,对假冒伪劣食品有研究。1991年7月洪涝灾害后,有的不法经营者想趁机捞一把,将变质的鱼肉弄到市场上来卖,这一现象被宋老发现后,他立即向工商和卫生防疫部门反映,结果一肉贩60多公斤变质的猪肉被当场销毁。

宋强参加革命工作70多年,特别是离休后离而不休,为关心下一代呕心沥血,为社会发挥余热,他的先进事迹收到了社会的赞誉,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2007年,他被校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表彰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1年被盐城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表彰为全市“四好”离退休干部党员先进个人;同年又被盐城工学院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荣获 “盐城市正能量之星”。

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这就是92岁“老骆驼”宋强一生的真实写照。

电话:13626216536

家庭住址:高教公寓6号楼1502

首批“最美”系列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记盐城工学院“最美老党员”候选人徐报喜

永远做一只不忘初心的“报喜鸟”

盐城工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离退休干部一支部书记徐报喜,在盐城老干部系统,他还有一个喜庆的称呼:“报喜鸟”。

1976年徐报喜从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分配到盐城工学院工作到2012年退休,在学院工作的36年时间里,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承担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多门课程的教材编写。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他转而重新上岗,担任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并兼任学院离退休干部支部一支部书记,为自已重新规划了退休后的人生:加强锻炼,修身养性,保持阳光心态和健康体魄;发挥特长,为学校、为社会特别是为学生的成长教育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因为长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对三尺讲台有着挥不去的眷恋,他决定退休后继续发挥自身专长为师生员工和老干部支部讲党课,传播马克思主义建党哲学,为学生送上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践行“退休不退志,退岗不下岗”。徐报喜的退休生活更加忙碌,每年要举办理论讲座、形势报告会约20场次,退休后的几年里, 他整天在家伏案,不是看书就是写讲课提纲。为了准备一场报告会,他要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力求报告会内容精准、公允,教育效果显著,每个人都能入脑入心。他经常结合时政开设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注重授课技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解释实践,用实践佐证理论,师生员工和老干部评论他的讲座针对性强,不枯燥,把深奥的理论课讲活了,特别爱听。后来,徐报喜的个人报告从校内讲到了校外,走向社区,走进中小学学生中间。2015年7月,他受邀到亭湖区文峰街道朝阳社区为孩子们讲述抗日战争英雄故事,一个暑假他共为15个社区举办了15场抗战胜利70周年讲座,2000多名青少年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亭湖区委相关领导表扬徐报喜为社区孩子们开辟了校外教育辅导站,成为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此事经中国江苏网、江苏省教育厅关工委网、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和东方生活报报道后,徐报喜讲党课的事迹在关工委系统被老同志们广为传播,他们亲切地称他是一只不知疲倦传播党的声音。传播健康正能量的“报喜鸟”,而他个人也连续多年被院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正能量之星”、盐城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个人。

2015年,市委老干部局为了更好开展离退休干部支部党建工作,决定在市直127个离退休干部支部中成立联络组,将行业相近或接近的离退休干部支部“合并同类项”,组成10个联络组。盐城工学院离退休干部支部联合市教育系统(包括高职院校)、盐阜报社和市委党校共15个离退休干部支部一起纳入第四联络组,市局与学院离退休处领导商谈,拟请徐报喜出任联络组长,主要原因是他可以兼任支部书记的党课老师。担任联络组长后,他的退休生活就更忙了,不但要做好学校老干部一支部工作,还要兼顾好联络组的支部党建工作。联络组长既是班长又是老师,要抓好各支部书记的理论培训,首先必须自已要有非常过硬的理论功底。他更加认真仔细备课,力求根据形势发展和重大节庆的时间节点与需要,编写讲课提纲,让支部党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几年来徐报喜为支部讲的党课主要有:正视历史,才能重建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报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宣讲报告;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宣讲报告;学习和贯彻宪法专题报告;讴歌伟大祖国、珍惜美好时代——庆祝新中国诞生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告;弘扬铁军精神,自学践行“三严三实”专题党课;共产党不能忘了来时的路,共产党员不能忘了党员初心——“两学一做”专题党课;学习中共党史,增强党性修养——纪念建党95周年专题党课等,引导老党员永葆先进本色,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思想理论上带头做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做表率。在做联络组长的五年时间里,他共为支部讲了大约40堂党课,这其中还不包括被外地老干部支部邀请去上支部党课的数字。作为老干部工作连接的纽带,他还要经常深入各支部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先进做法,在联络组党建微信群里共享,在各支部间造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提升支部党建工作水平。因为同时兼着学校一支部书记职务,还负有关注70多名支部成员思想、生活、学习动态。他忙里抽闲走访支部成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重点关注年高体弱、长期生病以及家庭困难的群体,要求自已对这类人群的情况心中有数,一旦需要组织关心,立刻将情况报告给校离退休处,及时为他们送去精神和物质慰问,并定期为他们送学上门,送学习资料上门,为他们面对面讲党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爱。

义务为支部讲党课,几乎成了他退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推动老干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奉献光和热。

电话:13305101482

家庭住址:盐城市亭湖区人民中路80号悦达东园5号楼506

首批“最美”系列推荐人选事迹材料

----记盐城工学院“最美老党员”候选人沈慰平

用医者仁心铸就助学爱心

沈慰平,盐城工学院烧伤专科门诊部主任,退休党员,立身普通大学的校医,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没有先进的医药实验室,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成就3项国家发明专利;凭借“慰平烧伤再生膏”的神奇疗效,树立了我国中医药烧伤治疗和创面修复技术水平的标杆。同时,他连续15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70余名学子圆了“求学梦”。

40年,为6万烧烫伤患者抚平“创伤”

在盐城,校医沈慰平几乎是家喻户晓。生活中不小心烧烫伤是常有的事,这时身边总会有人提醒,建军路立交桥向东500米工学院东校区大门西侧,有一处不起眼的二层门诊小楼,可以去那儿找沈慰平。

上个月,在宁夏打工的陈先生不幸被液化气大面积烧伤,他是土生土长的盐城人,所以生命体征刚稳定就冒险乘救护车,两个驾驶员24小时日夜不停赶回盐城,他告诉记者:“在这儿看了不到一个月,效果惊人,皮肤没有移植,全部长起来了”。另一位来自滨海的宋先生,之前在大医院花了不少钱,后转至工学院烧烫伤门诊,他说“这里又便宜,还看的速度快,医生态度还好”。

烧烫伤处理不及时,轻则留下难看的疤痕,重则致残致死。目前我国烧伤界医生基本采用西医疗法,而沈慰平的中医创面修复能让损害真皮层的烧烫伤做到100%不留疤。办法简便、价格低廉、效果神奇,很多人都以为沈慰平有祖传秘方,实际并非如此。

1979年,24岁的沈慰平调至盐城工专(现盐城工学院)医务室任外科医士。这年冬天,他发现许多学生患有冻疮,红肿、起泡甚至溃烂,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沈慰平在卫校读书时学过一些中医,爱动脑筋的他找来中草药医书,反复研究试验,制成了治冻疮的土方子,深受学生欢迎。沈慰平由此想到,烫伤治疗与冻疮治疗的原理一样,都是“祛腐、生肌、长皮、去疤”,于是把目光瞄准了烧烫伤治疗领域。当年他就说服校领导开设了医务室烧伤科。

从1979年到1985年,六年时间,沈慰平除了给学生看病治疗,将全部心思都投入了研究和实践,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慰平烧伤再生膏”诞生了。药膏治疗烧烫伤的神奇效果和低廉价格,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而来。至今门诊已接待数万名各类烧烫伤患者和疤痕患者,先后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各市、县医院转诊的大面积特危且经济困难的患者。

在实践中,沈慰平还逐步解决了不少临床碰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都是教科书和传统医学文献里所没有的。作为基层门诊,没有手术室,更没有麻醉师,烧烫伤植皮只能采取局麻,1991年,沈慰平独创了“超薄皮移植技术”,可以在没有手术室和配套设施辅助的情况下轻松进行。沈慰平表示,超薄皮移植之后用上烧伤再生膏,就相当于一个活体培养基,能在人自身上培养人体上皮细胞的复制。

大面积深度烧烫伤患者,自体皮缺乏怎么办?沈慰平用患者少量的自体皮做支架,再加上他人的皮肤进行“自异体超薄皮混植”。沈慰平告诉记者,“20年前,兴化一个砖瓦厂工人掉进砖窑,全身80%烧伤,异体移植皮一次性成功。还有一位女患者,家里10个亲戚献了11条手臂皮给她,分三次手术解决了问题”。

沈慰平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医学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烧伤和创面修复多项理论的空白,目前已治愈近6万名患者,南至广州、北至黑龙江,全国各地都有创面疑难患者求治,他的事迹先后被中央二套、《健康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盐城工学院烧伤专科门诊部也成为中医药创面修复的一块品牌。

二十多年前,连云港东海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汽油烧伤合并消化道出血重症患者,省知名专家会诊,认为98%的死亡率。家属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沈慰平。经过沈慰平的精心治疗,患者不仅没有植皮,皮肤还一复如初。这件事让沈慰平在业内名声大噪,除了东海,苏州无锡等省内多家医院遇到创面难题也邀请他前去会诊。2019年沈慰平被聘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首席创面修复专家,参加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中医药“一带一路”美国和俄罗斯的创面修复演讲。他创建的江苏慰泽创伤医药有限公司目前已正式投产,产品将走向全国,为更多烧烫伤患者带来福音。

1979年至1985年研究“烧伤再生膏”,1986年至1989年研究“大面积烧伤病人创面中药治疗下的配套治疗”,此后研究的诸如“深Ⅱ°烧伤不留疤痕”、“深Ⅱ° Ⅲ°混合性烧伤不植皮”、“超薄皮移植治愈后不产生疤痕挛缩”、“局灶性Ⅲ°肉芽创面不植皮在一个月内愈合”……从24岁到64岁,沈慰平从不曾停下过脚步,烧烫伤后创面难愈合、疤痕增生、皮肤挛缩等世界性医学难题被一步一步攻克。他说,“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就想了,必须在某个领域有所突破。这辈子大概在临床上解决了10个难题,在解决一个难题的时候,显示不出我们的优势,但是解决了10个难题之后,在烧烫伤领域、在中医药创面修复领域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40年,救治6万烧烫伤病人,用价格低廉的专利良药抚平患者的创伤,用独创的综合疗法一次次把危重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自信和执着帮他屡创奇迹,万千病患的疗效诠释了他始于初心、执著一念、全力以赴的工匠精神。

16年,让70余名贫困大学生圆了“求学梦”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沈慰平在与同事聊天时得知了一个情况。“我听说有学生在食堂吃别人的剩菜剩饭,先等别人吃好之后,自己再上去吃。”沈慰平很震惊,又感到特别心酸,他就找机会去了食堂,向工作人员打听。食堂工作人员告诉沈慰平,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大多是一些贫困的学生。“我听了心里特别难过,可能他们因为家里贫困,生活费有限,只能吃剩菜剩饭,孩子正在学知识成长的时候,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起。”沈慰平的心里暗暗做了一个决定。

当时正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沈慰平是党员,他在一次会议上提议,由他个人出资,每年从工资与津贴里拿出一万元,分别资助5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每人2000元。“人选由各学院上报,我从中选出10名定向捐助。”沈慰平说。

徐州女孩小娟(化名)是家里的老大,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身体不好,家里一共姐弟三人。“大约是2006年左右,小娟考上盐城工学院材料专业,因为家境贫困,学院就把她列入资助学生的名单。”沈慰平看了小娟的情况,得知她家里的收入来源就靠母亲种地,但母亲身体也不好,做不了重活儿,能供她上大学已经很不简单。所以沈慰平把小娟选为了资助对象。

学期结束的时候,小娟给沈慰平打了一个电话,向他表示了感谢,还汇报了自己一年的学习情况。第二年资助贫困学生的时候,沈慰平还特意给小娟增加了一个名额,多资助了她一年。后来小娟凭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在一次跟随导师来盐城开会的时候,她专程到工学院看望沈慰平。

“小娟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了徐州,现在在徐州一所大专当教师,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沈慰平说看到小娟现在工作稳定,还结婚生子,他也感到很欣慰,他指着身上穿的羊毛衫说,这就是小娟送的。“她前几年来看我的时候给我买的,鄂尔多斯的,很暖和。”

不仅小娟,沈慰平这些年资助的学生里,有很多现在都发展得不错。“还有一位小王,考上了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东台的一家事业单位,他每年都会看我,经常打电话问候。”沈慰平说,小王也是家境比较困难的,他是便仓人,父亲残疾,母亲生病,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几乎没有生活来源。现在小王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照顾父母的生活,他很感激沈慰平当年的帮助。

沈慰平用无言大爱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盐城新闻网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并被中央二台、盐城电视台以及中共盐城市委组织部《党的生活》优秀党员节目报道。2016年荣获“盐城市老干部正能量之星”;2019年被评为第三届盐城“十大工匠”

电话:13962066888

家庭住址:盐城市紫薇花园32幢203室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17  邮政地址:江苏省盐城工学院希望大道校区 邮政编码:224051 电话:0515-88168065